大家好,我是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的德齡,每周五在【1號課堂】,和你分享家長最關心的熱門話題。
俗語說: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學音樂可以陶冶性情、增加生活樂趣,一旦到了國、高中,功課壓力漸增,花在音樂與藝術這些非學科上的時間,也會越來越少。不過,藝術與學科真的無法相輔相成嗎?其實近來愈來愈多研究證明,學音樂可以讓成績更好。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BC)教育學院的古祖西斯(Peter Gouzouasis)教授,研究英屬哥倫比亞省,2012~2015年間畢業的11萬名高中生,發現在不考慮社經背景、族裔、性別,或之前是否曾經參加學科補習的條件下,從小學開始學習樂器,並持續到高中的學生,課業成績比起沒學過樂器的同齡學生還要好;英語、數學、科學三門科目的程度,甚至比同年齡、沒學過音樂的學生,超前一個學年。
這份研究報告,2018年發表在《教育心理期刊》上,推翻了「音樂不重要,和學科相比可以犧牲」的傳統看法。
不過,「音樂」的範圍很廣泛,以目的性來說,哪一種類型對學科的幫助比較大呢?研究發現,學習「樂器」的學生,課業表現比學聲樂更好,例如鋼琴、管弦樂隊、爵士樂隊、樂團。參與研究的哥倫比亞大學人口與公共衛生醫學院助理教授古恩( Martin Guhn)認為,這是因為學樂器的過程中學到的技能,較能廣泛應用在課業學習上。比方練習樂器的時候,必須學會看譜,還要培養手、眼、腦協調能力、敏銳的聽力,以及反覆練習的專注力、耐心與自我約束力。如果參加樂團,還得培養團隊合作的能力。這些技能回到校園,都可以提升認知能力、執行力、學習動力和自我效能。
但也有人對這樣的說法不以為然。因為這項研究沒有考慮社經背景、族裔、性別,以及是否參加補習等因素,所以無法辨斷是學音樂課業成績才變好,或是因為本來課業成績就不錯,才有餘力學音樂。
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也有類似研究,發現學過音樂的美國中學畢業生,在申請大學的入學測驗SAT考試中,閱讀、數學成績都比較好。
不只美、加的大學相繼發表學樂器讓數理成績變更好的研究報告,發明「相對論」的愛因斯坦也說過:「發現相對論,是我對音樂感知的結果。」在科學之外,愛因斯坦非常熱愛音樂,6歲開始就跟著母親學鋼琴、小提琴,為「學音樂成績會變好」投下贊成的一票。
更多相關內容,歡迎參考【未來Family】。我是德齡,謝謝你的收聽,我們下周見。
採訪編輯:朱乙真
片頭音樂來源:六條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