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的德齡,每周五在【1號課堂】,和你分享家長最關心的熱門話題。
現今教育環境百花齊放,但選擇越多,不免讓家長越煩惱。該如何讓孩子走上適合的教育之路,專家建議,可以掌握「孩子、家庭、學校」這三個面向,做為評估選校時的「鐵三角」。這三大面向都考量過之後,接下來最重要的標準,就是孩子的感受。
愈來愈多人有「教育選擇權」的觀念,希望找到、甚至打造適合孩子學習的環境,長期關注教育議題的諮商心理師楊文麗說:「十個孩子,就有十種樣子。家長要去觀察孩子的特質,而不是『自動化』的去讀離家最近的那所學校。」
想找到適合孩子的教育選擇,專家建議不妨試著用以下三個步驟來思考。
步驟一: 父母有意識的自我覺察
諮商心理師許妮婷觀察,在選擇學校時,父母普遍有以下這個現象:「父母面對孩子的教育時,其實都帶著自己的價值判斷,想給孩子最好的。一部分來說,當然是想複製成功經驗在下一代身上;而另一部分,也想透過孩子彌補自己的未竟事務。」
大人若發現自己面對孩子的教育時,想要「複製或彌補」,那就應該要有意識的面對、覺察。也就是,大人要誠實面對自己:做這些決定是「我想要、我需要」,還是「孩子想要、孩子需要」?
許妮婷以自身為例,她從小就會翹課,常與同學到學校後山探險、赤腳在海邊烤地瓜或撿貝殼,她說:「雖然國中轉學後因為不適應,成績一落千丈,但那樣的童年,至今仍是我最緬懷的美好時光。」也因此她坦言,自己曾數度出現「私心」,想帶孩子回鄉下讀小學。
其他常見的狀況,包括大人當年沒考到理想學校科系,就從小精心栽培盼孩子考上,或是聽聞其他人讓孩子讀私立學校或明星公校,也想跟進……。
許妮婷說,父母有意識的面對自我,花時間進行自我審視,是重要的第一步。接下來,再綜合大人對孩子的了解、思考家庭需求、學校狀況、時代與環境變遷等因素,保持彈性的態度進行考量。
步驟二: 綜合考量「孩子、家庭、學校」三面向
影響孩子就學狀況的三大因素,包括孩子自己、家庭與學校;考量教育選擇時,自然也可以從這三大面向思考。許妮婷指出,孩子本身的狀況,包括天生氣質、適應能力、情緒感受等;家庭的思考點則有:父母的教養觀、經濟的負荷、陪伴與接送時間等;學校的評估指標,則包括了校園的安全、師資的評價、資源的豐富程度等。
其中最關鍵的因素,是孩子本身。許妮婷舉例,「大女兒從小個性就比較被動,我記得她到十個多月才肯爬行,當時我還帶她去醫院照X光,檢查四肢發育狀況,確定正常後,才繼續鼓勵她爬行。」
觀察到孩子缺點的同時,也要努力發掘優勢。許妮婷說,大女兒雖然個性被動,但很容易融入團體生活,她和先生蒐集資料,多次討論、達成共識之後,再與大女兒一起討論,最後決定進入私立小學。
楊文麗則讓兩個孩子都自學。她回想,一雙兒女從小就很有動力探索周遭環境,很有學習動機、點子也很多,在評估家庭狀況與外在情勢之後,他們決定自學,「DIY」理想的教育環境。
步驟三:孩子的感受是最重要指標
當大人依循上述步驟做好充足準備之後,接下來最重要的標準,就是孩子的感受。
許妮婷說:「最適合孩子的道路,其實是由父母及孩子『共構』而成。」她在選擇大女兒的小學時,是由她與先生進行前置作業,然後將蒐集的資料、利弊得失等等,一一攤開與六歲孩子討論,讓孩子知道她是自己的小主人,有權利為自己的未來做決定。
別以為孩子什麼都不懂。許妮婷說,兒童心理學大師溫尼考特(Donald W. Winnicott)曾強烈主張,並舉出許多實證,強調大人應該把嬰兒當成有想法的小大人。嬰兒尚且如此,大一點的孩子當然更有其想法。
許妮婷自己的做法是,每次學期結束後,都會象徵式的與孩子對話,跟孩子聊聊「這學期你覺得怎麼樣?有什麼開心和難過的事情嗎?」跟孩子一起做整理與道別,也一起跟新的學期打招呼。這可以協助孩子為自己做階段性的小統整,大人也藉此機會進入孩子的世界,更了解孩子的身心狀態。
更多選校的原則和眉角,歡迎參考【未來Family】。我是德齡,謝謝你的收聽,我們下周見。
採訪撰文:黃啟菱
片頭音樂來源:六條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