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的德齡,每周五在【1號課堂】,和你分享家長最關心的熱門話題。
現在家庭孩子生得少,很多父母都願意花錢在孩子身上,有些小資家庭,也就是北部地區、家庭月收入不到10萬元,也讓孩子讀私校,或者學習各種才藝、什麼都用最好的。這樣的教育方式,讓財務專家看了捏把冷汗。
關於孩子的教育經費,《未來Family》彙整出三個迷思,並邀請專家解惑。整體而言,若想要在「家庭財務的長期穩健」跟「孩子適性發展」兩者之間求取平衡,還是得減少「教育外包」、多費心陪伴。
迷思1. 讀公校還要安親費或補習費,加起來跟私校差不多,乾脆直接讀私校。
專家提醒,私校還是有衍生費用,容易超出原本預算,家庭年收入沒有200萬元別貿然去讀。
目前公立國中小每年收的學雜費雖然只要數千元,但若加上國小的安親班費用或國中的補習班費用,以北部地區來說,每個月至少要多花一萬元。也就是說,每年要花十一、二萬元左右,與私校的「低消」每年15萬元相較,相距並不遠。也因此,近年來有許多小資家庭選擇送孩子讀私校。
對此,理財規劃顧問(CFP)景肇梅提醒,首先,15萬元只是「低消」,許多私校費用遠大於此。其次,讀私校的實質開銷,並不只事前帳上所見,還有衍生費用。例如,常見讀私校後、覺得課業跟不上,又去補習或請家教。寒暑假國外遊學團動輒一、二十萬,也是錢坑。
最要緊的是,孩子的價值觀可能會受到同儕影響。「球鞋要買上萬元的、手機要買蘋果最新款,什麼都跟人比。」景肇梅說,若父母沒留心,孩子很可能因而養成過度消費的習慣,並非好事。她建議,最好還是經濟狀況頗優、家庭年收入超過200萬元的情況下,再考慮是否送孩子去私校。
就算讀了公校,也別事事都外包,多運用學校課後班等資源、搭配祖父母等家族後援,能力範圍內多自己費心陪伴,才不會不斷墊高教育支出。
迷思2.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點,現在能負擔的課程、活動等等,就盡量提供給孩子。
專家提醒:高等教育階段很花錢,屆時父母賺錢能力如何?最好現在就開始存高等教育基金。
景肇梅說:「現在很多父母會帶小寶寶去參加baby游泳、baby按摩,或幼兒園、國小的孩子想學什麼就去學,甚至很快就買鋼琴、買小提琴。」這些事確實對孩子是好的,能刺激發展,但父母也得思考,是否已經花太多錢、超過自己的能力了。
育有四個孩子的理財專家作者郭莉芳說,對孩子的栽培,基本上可以「無限上綱」,但那真的是孩子需要的嗎?其實,快樂才能存在童年記憶中、是孩子最好的養分。孩子想學的,滿足他當然很好,但父母要量力而為,別做太大的投資,畢竟孩子的興趣可能會變來變去。
景肇梅與郭莉芳都強調,高等教育階段非常花錢。「到美國讀個研究所,兩年也要三、四百萬,但你到時候還能有好工作、好收入嗎?如果覺得孩子是可造之材,得從未來倒回來算,用攤提的概念加上複利,現在就開始存錢。」景肇梅說。這筆高教基金即便未來沒用上,也可以當成孩子的創業基金、購屋基金等。
迷思3. 反正只生一、兩個,就採取「精兵策略」,資源全押在孩子身上也無妨。
專家提醒:花大錢養孩子不一定能「回本」,父母做好退休規劃、老後自立,才能當孩子的後盾。
郭莉芳直言,教育支出高,並不能保證孩子有美好未來,父母應該「適可而止」,除了關心孩子的教育,也多關心自己的財務穩健度,萬一你收入被迫中斷,足以支應一家開銷至少一年嗎?她建議,大家要有「緊急預備金」的概念,也要留意「風險保障」,包括醫療、意外、失能險等等,都可檢視是否足夠。
景肇梅也說,外在的經濟大環境是變動的,眼前的教育支出,未來不一定能「回本」,真的別賭太大。如今常見的情況是,小資家庭選擇30年房貸,以增加眼前可運用資金,這非常不妥。較穩健的做法是:生活費(含教育支出)占家庭所得三至四成、房貸三成、投資與退休準備二至三成、保險費一成。
其中,退休準備金因為沒有急迫性,最常被忽略。景肇梅強調,現代人生得少,更應該準備好自己的退休金,老年後,還能保持財務自主,讓孩子沒有後顧之憂,才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更多選校的原則和方法,歡迎參考【未來Family】。我是德齡,謝謝你的收聽,我們下周見。
採訪撰文:黃啟菱
片頭音樂來源:六條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