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avatar
未來Family | 未來Family
聲音課程 16小時58分6秒 共 10 集

大家好,歡迎收聽未來Family,每周五在【1號課堂】,和你分享家長最關心的熱門話題。

 

近幾年,愈來愈多學校逐漸發展出自己的特色,同時兼顧每個學生的個別差異,以達到「適性揚才、成就每個孩子」的教育目標。幼兒園升小學、小學升國中、國中升高中,都是轉換學習的重要階段,到底就近念學區內的公立學校就好,還是要選擇私立學校?在家自學或實驗教育,會不會是另一更好的選擇?

 

學校該怎麼選?教育方式該如何挑?針對這些選校煩惱,未來Family整理出父母最關切的10個問題,以下一一為你說明。

 

Q1:一般來說,幫孩子選學校,要考量哪些因素?

 

首先,家長應該先想清楚自己對孩子教育的期待,希望孩子長大後成為什麼樣的人。是希望孩子能夠發現自己的天賦,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還是好好念書,考上好的學校、找到好的工作,做個有競爭力的人?

 

其次,要詢問孩子的意見,並了解孩子的個性特質、興趣及需求。

 

早熟有想法的孩子可考慮共學團體或實驗學校;好勝心強、不喜歡人際、成就動機高的孩子,也許較適合私校。如果孩子喜歡音樂、程式設計、舞蹈、運動等,也問問學校是否有相關的課程、校隊或社團活動。

 

最重要的是,不要輕易相信「聽說牌」,要親自帶孩子到學校走一趟。跟校長或主任約時間談談也是可行的。

 

Q2:該讓小孩念私校?還是選公立學校?

 

選私校,每學期花費約5萬~10幾萬元,家長要評估家庭經濟能否負擔;學校生活管理嚴格,提供全天、有系統規劃的學習課程和社團活動,不用煩惱課後安親;老師通常很重視家長的意見與需求;學生家庭背景相對單純整齊;學習時間長、課業壓力較大,可能容易有優越感及較物質化。

 

念公校,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背景,就像是個小型社會;孩子擁有的自主時間比較多,有助於自我管理與人際互動的練習;需自行安排參加學校課後照顧班,或坊間課後安親班;公校對於老師較無約束力,不確定是否會遇到不適任的老師,親師溝通是一大挑戰。

不管選擇公校或私校,不同的學習環境可能存在著不同的問題,父母需要有足夠的智慧與勇氣,陪著孩子一起面對、度過。

 

Q3:如果搞不懂新課綱與考招制度,選私立中學是否比較好?

 

有些家長對新課綱與考招制度不了解,索性把孩子送進私立中學。希望6年一貫的私立中學,可以幫助孩子的學習「無縫接軌」,順利考上(申請)心目中的大學科系。

 

不過,台中市教育局國中教育科科長李真玲指出,為因應新課綱,很多公校更加注重校長和老師的專業成長及增能,組成共同備課的跨校聯盟,這是很大的成長能量,也是私校比較難融入的;加上現在的素養考題愈來愈靈活,透過學校之間的交流,對孩子比較有幫助。

 

Q4:大校和小校有什麼差別?該怎麼選擇?

 

公立國小、國中的班級人數大約25~30人,私立學校的班級人數約45~48人。大學校的好處是人力資源多,競爭對象也多;小學校則是老師的想法、學生的個別差異都比較容易被照顧到。

 

台南市大灣高中輔導組長黃敏有兩個活潑好動的兒子,她刻意幫孩子選擇小型的公立小學。因為覺得大學校規矩多、較壓抑;而小學校有比較好的機會可以溝通,一起協助孩子,對事情的處理也相對細膩。

 

值得注意的是,倘若學校太小、人數太少,人際的互動學習也可能受侷限。

 

Q5:要是小孩不喜歡上學,適合申請在家自學嗎?

 

近年來,申請在家自學(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的人數一直在成長中,尤其是台北市,參與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的學生人數相當多。

 

臺灣實驗教育聯盟理事長曾國俊提醒,家長如果想選擇讓孩子在家自學或團體在家自學,最需要評估的是,自己與周邊的教育資源是否夠豐富夠多元,以及自己、夥伴和參與家長,是否有充裕的時間陪伴。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就不要貿然申請在家自學。因為孩子還小,他的自學仍需要家長及社會給予資源及協助。

 

Q6:台灣實驗教育蓬勃發展,什麼特質的孩子適合實驗教育?

 

華德福、蒙特梭利或自主學習等實驗教育蓬勃發展,有其深刻的教育理念與哲學。實驗教育改變的通常不只有孩子,而是整個家庭的生活。

 

宜蘭人文中小學教師樊琦建議,在選擇實驗教育學校之前,父母最好先坐下來互相釐清、理解彼此的價值體系,也要邀請孩子一起討論。一旦做出選擇後,父母仍是最終的陪伴力量,要願意陪著孩子一起努力。

 

Q7:台北市有公辦公營的實驗國小和國中,與體制外的實驗教育有何不同?

 

近年來,台北市積極推動學校型態的實驗教育,預計109學年將達到5所實驗國小(和平、博嘉、泉源、溪山、湖田),以及3所實驗國中(芳和、民族、濱江),都是由一般學校轉型為實驗學校,每所學校有自己的特色,通常仍會安排學科課程,結合主題課及選修課。

 

Q8:什麼是「共同學區學校」?什麼是「大學區學校」?

 

某一區或某一個里、鄰,同時為兩校以上的學區,學區內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意願,選擇想就讀的學校,這就是「共同學區學校」。

 

縣市教育局為推動教育實驗方案、充分運用教育資源等,可以公告指定特定學校為「大學區學校」,設籍於該縣市的學童都可申請到大學區學校就讀,但仍然會以招收原學區的學生為優先。

 

Q9:什麼是「額滿學校暨改分發學校」?什麼是「總量管制學校」?

 

「額滿學校」指的是學區內的新生人數已超過學校可容納的人數。因此,必須先確認小朋友有沒有實際住在學區內,再依優先分發條件及設籍先後,依序分發。額滿之後,還沒有被分發的小朋友,就會改分發到其他鄰近的未額滿學校。每一所額滿學校,通常都有大約2~5所「改分發學校」,家長可以從中選擇。

 

而「總量管制學校」,指的是學校校舍、設備和空間使用已飽和,且每班學生人數超過教育部規定的編班標準,並經教育局核定,實施總量管制的學校。

 

Q10:如何去觀察、了解一所學校?

 

想了解這所學校適不適合孩子,可以從以下幾點觀察:

1.向鄰居、親朋好友、教師朋友,以及學校附近的安親班或補習班打聽消息。

2.透過學校網頁,可以了解學校主要關心的面向、推動哪些教育活動,例如閱讀、雙語、科技、音樂或體能競賽,以及有沒有非課業的多元活動等。

3.利用放學時間,在學校附近的公車站、捷運站或便利商店,就近觀察學生的言談舉止及互動。

 

更多選校的方法和原則,歡迎參考【未來Family】。謝謝你的收聽,我們下周見。

 

 

採訪撰文:王惠英

片頭音樂來源:六條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