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avatar
未來Family | 未來Family
聲音課程 16小時58分6秒 共 10 集

大家好,我是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的德齡,每周五在【1號課堂】,和你分享家長最關心的熱門話題。 

 

如果你的小孩數學考試不及格,你希望他怎麼看待這件事?有人可能做出悲觀的解釋:「我的數學差到不行」,或是「我就是不夠聰明」﹔有人會進行樂觀的分析:「我這次不認真,所以考不及格」,或是「我每天多做一點練習,下次應該會考好一點」,又或者「沒關係,反正我在其他學科表現很好」。

 

美國賓州大學心理學系教授、被尊為正向心理學之父的賽里格曼(Martin E. P. Seligman)在《學習樂觀.樂觀學習》(Learned Optimism)一書中談到:「學習樂觀的主要技巧,是在每個人一生都免不了的失敗情境中,改變具有摧毀力量的自我想法。」

 

英國親職教養專家克里爾(Anita Cleare)在〈為何父母應該教小孩樂觀〉一文中也指出,教導樂觀,是父母增進小孩的情緒健康所能做的最重要事情,小孩如何解釋事件,直接關係到他們的自尊,以及及對自我的感覺。

 

克里爾說:「如果小孩犯了錯,仍然相信自己有能力與影響力,他將會對自己與世界抱持更正向積極的看法,並且更有可能充分利用機會。」

 

那麼,父母該如何教出樂觀的小孩?《未來Family》蒐集、採訪了國內外學者專家的精采見解,歸納出以下6個訣竅:

 

訣竅1. 停止抱怨

 

每個人幾乎都抱怨過,有人甚至天天都在抱怨。但抱怨並不能真正的紓解壓力,反而會透過回想及重述不愉快的過程,讓情緒陷入更緊繃的狀態。停止抱怨,人生會變得快樂些。

 

美國頗受歡迎的得獎作家格萊波基(Vicki Glembocki),曾在《父母》(Parents)雜誌中談到,爸媽愈常抱怨金錢問題,或抱怨工作辛苦,小孩就愈可能學會做同樣的事。爸媽不妨嘗試多跟孩子分享美好的經驗,例如:「我今天完成了一項很困難任務」,或是「我今天在辦公室發生了一件很棒的事」等等。

 

格萊波基建議一個可行的具體做法:爸媽與孩子共進晚餐的時候,可以玩「玫瑰與荊棘」的遊戲。每位家庭成員輪流說出,今天發生在自己身上最好與最壞的事,但要把重點專注於正向的發展,最後還可以分享「關於明天的一個期許」。

 

訣竅2. 學習感恩

 

樂觀也與「感恩」的正向特質有關。研究證實,抱持感恩的人,通常比較快樂、擁有更多的社會支持感,並會減輕壓力及沮喪程度。

 

臨床心理師張黛眉,曾歷經丈夫創業週轉不靈、父親重病去世、親子關係緊張等人生低潮,當時的她,每天的日記都怨天尤人。直到有一天,她很害怕連存在的安全感都沒了,日記內容也變了:「老天爺,如果明天和今天一樣,我會非常感謝祢!」

 

學習感恩,生命中的痛苦就會變成很好的禮物。38歲罹患憂鬱症、40多歲到美國念書,並取得碩士學位的王明華,透過正向心理學,得到很大的力量。

 

她建議,每天睡前花3分鐘寫「感恩日記」,記下3件值得感謝的人或事,可以幫助自己,遇到壓力的時候,不會那麼容易陷入更深的泥淖。

 

如果每天寫感恩日記對孩子有困難,也可以換一種方式。譬如,要求每位家庭成員,在每天晚餐時或睡覺前抽出時間,大聲說出要感謝的人、事、物,並將感謝變成固定的儀式。

 

訣竅3. 允許失敗

 

父母也可以鼓勵小孩,將失敗視為一種機會。克里爾認為,不管情況發展是好或壞,爸媽可以詢問小孩一個重要的問題:「這次失敗了,那麼你下次會多做些什麼?」如果能把失敗當做是學習過程中自然會發生的事,就比較能知道自己還有什麼不了解,或做不到的地方。

 

不過,在跟孩子討論如何可以做得更好之前,一定要先說出他們表現良好的部分,協助孩子進行自我評估:「哪些事進展得很順利?」「如果可以的話,你會做些什麼改變?」以及支持他們,確定自己只要努力,就可以影響未來,並訂定可以實現的行動計畫。

 

譬如孩子防守失誤,參加的球隊輸了球。他知道自己犯了錯,也對比賽結果不滿意,但不會認為球賽輸了全都是自己的錯。他可能會詢問爸媽,是否能利用週末到公園練球,努力為下次贏球做更好的準備。

 

訣竅4. 從小累積能力

 

如果孩子擔心失敗,可以讓他們自己設定目標,並為自己擬訂實現目標的方法。克里爾在文章中提到,即使孩子為自己設定了很低的門檻,但如果他們可以自行達到一個目標,他們會覺得自己「有能力」,這將促使他們,下次設定更具挑戰性的目標。因此,父母要支持孩子參加能夠獲得成功經驗的活動。

 

荷蘭媳婦布爾.丁夫人分享:「在荷蘭,無論小孩想做什麼事,爸媽都會支持,也不會拿小孩跟任何人比較,包括手足、鄰居等。」法國媳婦、台灣禮筑外文書店創辦人洪瑞霞也說:「法國家長重視符合孩子本質的自然發展,盡量放手讓他們找尋興趣、探索世界,即使孩子的興趣很特別也沒關係。」

 

不過,成功大學行為醫學研究所教授郭乃文提醒:「小時候,我們以為興趣就是能力,但興趣還需要技術的練習,才能夠建立穩定的能力,把工作真正做好。」

 

訣竅5. 讓孩子做決定

 

樂觀的孩子更有彈性,面對挑戰時會更堅持,也更有自信,認為自己可以掌控事情的成敗。相反的,悲觀的孩子會顯得無助和退縮,因為不管做什麼都行不通,嘗試變得毫無意義。

 

賽里格曼指出,「無助」是學習得來的。實驗證明,當人或動物接連不斷的受到挫折,便會覺得自己對任何事都無能為力,失去信心,並陷入一種無助的心理狀態。因此而產生的絕望、抑鬱和沮喪,是許多心理及行為問題的根源。

 

「有權力感是樂觀的來源。」心靈作家王理書談到,她的兒子在高三下學期,自己決定不再玩電動;個人申請不一定能進入第一志願就讀,但決定不參加指考,並開始計畫唸研究所。王理書說:「讓孩子自己做決定很重要,因為有選擇、有承擔,就會負責。」

 

訣竅6. 鼓勵合理冒險

 

格萊波基說:「我們都在保護小孩,不讓他受傷或感到痛苦,但是擔心孩子的技巧不夠熟練,因而不鼓勵他們參加活動,會損害他們的自信,並鼓勵悲觀。」

 

美國《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湯姆森(Michael Thompson)提醒父母:「你需要的,只是開始放手。」

 

格萊波基建議,讓念幼兒園的小朋友在庭院獨自玩耍,或在沒有爸媽的陪伴下,參加學校的校外教學,都是不錯的開始。隨著孩子成長,可以逐步嘗試更大的冒險挑戰,比方說,在露天遊樂場攀岩、或參加過夜的露營活動等等。

 

如果父母想要增強孩子的自尊與自信,應該避免不切實際的誇獎與讚美,多為孩子提供學習新技能的機會。當孩子養成勇於嘗試的習慣,並相信「我可以做到」,就能更樂觀的面對未來的挑戰

 

更多培養樂觀心態的方法,歡迎參考【未來Family】。我是德齡,謝謝你的收聽,我們下周見。

 

 

採訪撰文:王惠英

片頭音樂來源:六條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