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avatar
未來Family | 未來Family
聲音課程 16小時58分6秒 共 10 集

大家好,我是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的德齡,每周五在【1號課堂】,和你分享家長最關心的熱門話題。 

 

根據聯合國公布的《2020年全球幸福報告》,世界10大最幸福的國家,9個在歐洲,讓人不得不羡慕歐洲人看待生活和生命的態度。

 

《未來Family》訪問了3位歐洲媽媽,包括荷蘭媳婦,格作家布爾.丁夫人、法國媳婦,文書店創辦人洪瑞霞,以及德國媳婦郭怡芳,請她們談談,歐洲人對生命和生活抱持的想法。

 

荷蘭媳婦布爾・丁夫人:教出全世界最快樂的孩子

 

荷蘭媳婦、落格作家布爾.丁夫人,在當地居住10多年,她觀察,處於低漥地的荷蘭,得靠填海造地才能生存,因此幾乎每個人都很務實,相信事情都要靠自己的雙手去開創,也造就了樂觀的性格,荷蘭一直名列全球幸福報告的前十名。

 

事情都會有好轉的時候

 

「事情都會有好轉的時候」是荷蘭日常生活中很常聽到的一句話。面對小孩成績不理想、工作不順遂或健康出問題等狀況,很多人都會抱持樂觀的態度,相信事情會愈來愈好。

 

布爾.丁夫人談到,荷蘭人善良、固執、幽默,不管事情順不順利,都會用幽默的話語及態度帶過去。獨創一格的荷式幽默幾乎無所不在,有時自我解嘲一番,有時對親密的家人朋友開開玩笑。

 

發揮幽默感,希望能夠大事化小、小事化無,但絕非掩飾事實,而是把令人感到痛苦或不舒服的事情減輕。

 

布爾.丁夫人分享,有一次她的婆婆到家中拜訪,因為年紀大、行動不便,爬樓梯爬得很慢,當時聽到先生開玩笑的說:「媽媽,你可以再走快一點,你看我們家的狗都走得比你快。」或是到醫院探望生病的親人,也經常以輕鬆的話語開場,比方說:「你看起來氣色還不錯嘛,下星期可以一起去看電影。」

 

任何事都有可能發生

 

在荷蘭有另一句常聽到的話,就是「任何事都有可能發生」,代表事情沒有那麼嚴重,用來安慰出糗,或事情做不好的人。

 

布爾.丁夫人舉例,有時去親戚家拜訪,小朋友不小心打翻了飲料,或長輩到店裡購物,付錢時很慢或付錯錢,對方通常會說:「沒關係,這都會發生的。」就算遇到交通事故,也不太會大聲爭吵,除了下車檢查之外,還會互相交換名片,因為「彼此尊重是一定要的」。

 

面對教育這件事,荷蘭父母不會期待小孩都成為醫生或律師,而是鼓勵他們追求自己的夢想。只要小孩很喜歡或很想做一件事,爸媽都會很支持,也不會拿小孩跟任何人比較,包括手足、鄰居及同學等。

 

布爾.丁夫人的書《Ho!教出全世界最快樂的孩子》書中提到,荷蘭小學只有學習報告,沒有班上排名競賽。每個人的學習成績都是保密狀態,導師與家長可以透過定期的晤談,來了解孩子的學習狀況。

 

通常晤談是以孩子在校的人格特質表現做為開場,接著才是學習成績檢討。不論進步或退步,都是自己跟自己比較,不受他人影響。

 

布爾.丁夫人強調,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並透過團體表演、社區公益等多元彈性的課程活動,進行生涯探索。當孩子的亮點或優勢受到肯定時,就會產生成就感及自信心,比較能正面的看待事情。

 

困難點就是轉折點

 

此外,荷蘭人還常說這句話「困難點就是轉折點」。布爾.丁夫人建議,培養小孩的樂觀能力,還要教導他們兩件事:一是有需要的時候,要主動尋求幫助,因為別人沒有義務伸出援手;另一件事,是同時要有B計畫,甚至C、D、E計畫,原來的路走不通,就換一條路走。

 

布爾.丁夫人說:「想法有時需要轉變一下,很多事都會迎刃而解。」自己剛到荷蘭時,不太適應當地的陰雨天和冷笑話,遇到挫折,經常自己一個人默默承受。後來懂得開口尋求幫忙,突然感到豁然開朗,發現事情真的沒有想像中那麼糟。

 

布爾.丁夫人強調,家庭關係及活動也很重要,一件小事就可以讓小孩獲得滿足,且快樂好久。比方說,每週有家庭電影院、到森林裡散散步、戶外野餐、全家一起吃飯、睡前按摩等等,快樂的培養,其實是從小事慢慢累積起來的。

 

法國媳婦洪瑞霞:重視孩子的本質,任其自然發展

 

而法國媳婦、禮筑外文書店創辦人洪瑞霞則談到,法國兒童雜誌《Astrapi》,曾針對它的讀者做過一項調查,顯示有高達98%的受訪者覺得自己很快樂。

 

洪瑞霞回想自己女兒的成長經驗,這個年紀的確自信又快樂。不賴床、愛上學,學會烹飪、園藝、吉他,戶外教學一出去就是玩一週,也有很多時間看電影、閱讀、手作,還有參加不完的派對。

 

洪瑞霞指出,法國家長重視小孩本質,任其自然發展,不太會將自己的期望施加在孩子的身上。

 

樂觀看待各種可能的狀況

 

例如,法國小孩一定會玩兩種開放式的建構玩具,一是樂高、一是playmobil,鼓勵想像力與創造力,但也因為是由各種小零件配件組成,可能產生收拾玩具的困擾。

 

有一次,洪瑞霞向一位法國媽媽抱怨這件事,法國媽媽卻很樂觀的看待,不會為小孩不收玩具而焦慮,也不會因為被玩具絆倒而生氣。孩子無限的創意、不小心被絆倒的表情,還有看到別人被絆倒的各種滑稽反應,都讓這位媽媽覺得開心。

 

此外,法國教育系統鼓勵與眾不同,所以不需要比較,相對壓力比較小。洪瑞霞說:「你的孩子絕對不是你的孩子,家長要懂得各種尊重,盡量放手,讓孩子找尋興趣、探索世界,即使這個興趣是你不太能接受的,比如打電動或練舉重。」

 

德國媳婦郭怡芳:自知自信,來自多方探索與生活累積

 

「德國人不是天生樂觀的民族,但很理性。我會說他們是嚴肅的樂觀主義,而這來自他們的自知自信。」德國媳婦郭怡芳談到,自知是自信的基礎,來自多方面的探索與生活的累積。

 

郭怡芳目前負責半導體設備的市場開發,曾念過台大,也在美國取得MBA。她笑稱,她的自信很單純,是來自「成績好」,但後來發現,自己的生活常識比德國先生差很多。比如外出散步時,除了榕樹,她幾乎不太認識其他樹木。

 

理性的思惟訓練,幫助孩子挫折時積極思考

 

德國教育會幫助孩子,從小累積很多探索與生活經驗,因為經驗比較完整,對自己的認識也比較清楚,而不是別人給什麼都照做。例如,幼兒園採混齡上課,會撿松果、注重手作等,很多學習都跟生活有關。郭怡芳的兒子從小喜歡動手做,曾用木頭做了一個火箭,還把自己的照片剪起來貼上去。

郭怡芳指出,多元的社會價值,有助於培養每個人的自信,「如果我這方面不擅長也沒關係,我還有其他擅長的項目」;理性的思惟訓練,可以幫助一個人看到很多面向,在挫折時積極思考「我能夠做些什麼」。

 

郭怡芳強調,要教出樂觀的孩子,爸媽最重要的是懂得傾聽與尊重,避免將自己的價值觀強加在小孩身上,碰到阻礙也不要把問題看得太嚴重,畢竟路不會只有一條。

 

更多培養樂觀心態的方法,歡迎參考【未來Family】。我是德齡,謝謝你的收聽,我們下周見。

 

 

採訪撰文:王惠英

片頭音樂來源:六條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