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avatar
未來Family | 未來Family
聲音課程 16小時58分6秒 共 10 集

大家好,我是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的德齡,每周五在【1號課堂】,和你分享家長最關心的熱門話題。 

 

想要提升孩子的理財素養,得「內外兼具」。「內」的部分,要讓孩子有正確的金錢價值觀,以及有效的自我管理策略。至於「外」,則要引導孩子認識真實世界的經濟運作,保持對外在環境的關注。這些,得靠父母依照孩子的理解能力,給予適當的陪伴與引導,循序漸進,點滴積累。 

 

《未來Family》採訪多位專家,針對不同年齡層的孩子,提供父母不同的教養重點。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會專任講師王霞玲提醒,無論是在哪個年齡層,「珍惜」都是最核心的觀念,父母要多費心,讓孩子知道「資源有限」,學會珍惜。 

 

幼兒階段:認識金錢,學習「延遲滿足」 

 

理財教育,絕對要趁早,英國劍橋大學的研究發現,孩子在7歲前,理財的相關習慣就已定型了。 

 

理財專家夏韻芬說「當孩子知道『金錢的好用』,想要拿錢坐搖搖馬、買養樂多的時候,就可以開始理財教育了」父母要做的第一件事,是讓孩子明白「錢是爸媽去工作賺來的」、「買東西要付錢」;其次,在孩子面前別再說「這是coco」或「這是錢錢」,直接說「這是5元」、「這是10元」透過精確的語言,讓孩子對生活中的金錢運用有感。 

 

讓孩子碰真正的錢,養成概念 

 

王霞玲建議,父母可以帶著孩子認識錢,例如帶著孩子數銅板,告訴他,5個1元等於1個5元、10個1元等於1個10元等,自然而然的培養數感。也可以給孩子銅板,存入透明的撲滿中,讓孩子能看到錢幣的增加,體驗什麼是儲蓄。 

 

王霞玲提醒,以台北來說,小學學生證就是悠遊卡,常見父母代為加值、孩子需要消費就直接「嗶」一下,孩子看不見錢的流動,容易無感。所以要把握幼兒階段讓孩子碰真正的錢,讓孩子實際概念。 

 

時也能開始練習「延遲滿足」。許多研究都指出,願意等待、自制力強的人,比較善於儲蓄,甚至人際關係跟成績都比較好,最經典的「棉花糖實驗」就證實了此事。 

 

有四個孩子的理財作家郭莉芳分享,為了讓孩子學會「延遲滿足」,她會提供誘因、要孩子放眼未來。「比如說,孩子在星期三很想冰棒,我會告訴她,如果可以等到週末,我們就來吃冰淇淋聖代」如此一來,孩子就能學習抵抗誘惑,試著等待。 

 

財經主播廖廷娟則會引導孩子「想像未來」。例如,孩子現在想買一個小玩具,她就會請孩子想像一下,這筆小錢如果存起來,在未來就能變成大錢,可以去遊樂園玩、甚至出國。 

 

小學階段:練習用錢,分辨「想要」與「需要」 

 

到了小學階段,夏韻芬建議,父母可以開始給零用錢了,別什麼都幫孩子準備好,剝奪孩子練習用錢的機會。一開始,記得先跟孩子約好「使用範圍」,常見的方法是「生活需要」如交通費、餐費等,仍由父母出;「非生活需要」買玩具、買零食等,就零用錢支付。發零用錢的同時,也得請孩子開始儲蓄跟記帳。 

 

練習用錢的過程中,王霞玲認為,父母最重要的就是提醒孩子區分「想要」與「需要」,也適時給些觀念,像是出門不一定要買東西,玩具也不一定要用買的,可以和同學交換著玩,或是自己DIY。 

 

郭莉芳建議,可以常常提醒孩子「你接收到的資訊,很多都是商人的行銷手法」。像她在孩子看卡通、出現玩具廣告,就會告訴孩子「這是玩具公司付錢給電視台播出的」,或者在孩子看網紅開箱影片時,提醒孩子「這可能是業配」。 

 

國小孩子開始會加減法了,如果碰到生日或出遊等情況,王霞玲說,不妨給孩子一筆小錢,讓他們練習做預算表,自己決定要怎麼花用。如果「花錢方法」不如父母的預期,也別急著責備,正如同阿德勒正向教養所主張的讓孩子體驗自然後果,通常能得到值得的結果。 

 

鼓勵孩子分享與奉獻 

 

這階段也能開始帶孩子去銀行開戶,試著向孩子解釋貨幣供給、金融體系等;和孩子玩大富翁這類的桌遊,讓他對投資有初步概念。觀察孩子喜歡跟擅長的領域,也讓孩子知道,真實世界有非常多種職業,未來他可以選擇任何一種也可以想像現在還沒出現,但自己有興趣的職業 

 

別忘了,也要開始鼓勵孩子「分享」或「奉獻」。高力國際市場推廣及企業傳訊部董事朱秉瑩舉例,她的兒子有次發現,班上有同學因為家境不好,竟然不曾慶祝生日,孩子很訝異又傷感,希望能幫那位同學過一次生日。後來他們決定縮減買玩具的預算,撥出一些錢買蛋糕為同學慶生。朱秉瑩說:「這個過程,其實孩子是很有收穫的,會明白金錢真正的意義在『共好』,也會更惜福。」 

 

中學階段:理解「價格」和「價值」,做出好決定 

 

中學以上的孩子,大多已經有管理金錢的經驗,可以進一步區「價格」與「價值」的不同,並練習做出好決定。銘傳大學企管系助理教授江季芸舉例,女兒買文具時,她就會請孩子想想:哪些東西買便宜的就行、哪些東西要買好一點的。後來孩子發現,筆記本可以買便宜的,但色鉛筆要買好的,色澤才美、筆芯也好畫。 

 

多累積這種經驗,慢慢的孩子就會形塑屬於自己的消費觀。 

 

教孩子界定「費用」或「投資」 

 

兒童理財講師王友民,則會教孩子用「會計科目」的角度去思考開銷。他說明:「你把錢用掉之後,要去界定,這是『費』還是『投資』。例如你很喜歡音樂,那買個音響、買把吉他,算是『投資』,因為這跟興趣、生涯是有連結的,在能力範圍內,多花也無妨;但如果花在吃喝玩樂上,就只是『費』,花了就沒了。」 

 

也可以跟孩子聊聊「住豪宅一定比較幸福嗎?」,或是「金錢買得到愛情嗎?」等話題,夏韻芬說,並不是要灌輸孩子特定觀念,而是要引發孩子的思考。 

 

至於家中的財務狀況,也可以開始讓孩子知道,但夏韻芬提醒,記得別造成孩子的焦慮感。如果孩子有興趣,也可以開始用存款做些小額投資,基金或股票都行,當然,還是得由大人代管銀行帳戶接觸投資的用意,是讓孩子更有「現實感」,或許會有努力向上的動機。 

 

與孩子一起做生涯探索 

 

王霞玲強調,中學以上的孩子,生涯探索得更進一步。如果孩子想要做YouTuber,或成為電競選手,別忙著阻止,而是請孩子想想做這些職業要具備什麼能力?賺錢模式是什麼?比方說,你想要靠當YouTuber賺多少錢,那得要有多少的點閱率才能達成?這是算得出來的,也可以請孩子自行拍影片、上傳看看。 

 

另外,也必須讓孩子明白大學的學費、生活費都不便宜,而且選了一條路之後,不一定有回頭路,得找出明確目標,慎重完整的計劃。畢竟,大學將是孩子這輩子最重要的理財決策之一。 

 

更多理財教育的小祕訣,歡迎參考【未來Family】。謝謝你的收聽,我們下周見。 

 

 

採訪撰文黃啟苓 

片頭音樂來源:六條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