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的德齡,每周五在【1號課堂】,和你分享家長最關心的熱門話題。
孩子看到什麼都吵著買,買了之後也不珍惜,或是看別人穿名牌、用高級品,他也想要‥‥‥,這些生活上的難題,常常搞得爸媽心力交瘁。究竟該如何陪孩子釐清是「想要」還是「需要」,又怎麼和孩子討論「價值」和「價格」?這一集,以生活中常發生的購物情境為例,提供你幾個正確的處理方式。
生活練習一:小孩出門逛街,看到什麼都吵著要買,不讓他買,就哭鬧不休或是一直「盧」,搞到爸媽快崩潰,大人可以如何接招?
方法1:帶小小孩出門前,先和他溝通。
學齡前孩子一不如意,就容易當場哭鬧。Full House執行長官明儀建議,爸媽可以先溝通:「等下我們要去逛玩具部,但是今天不會買玩具,你還想去嗎?」或是「如果你看到很喜歡的玩具,可以先記下來,等生日的時候再來買。」
官明儀說,事前溝通有助於孩子做好心理準備。但如果孩子當場還是無法控制,父母可以試著提醒他剛剛的約定,並與他討論別的話題,轉移注意力。如果孩子能夠理性的離開,就大大的讚許他的行為,強化孩子自我控制的能力。
方法2:不要說「我沒錢」,應該說「我們現在沒有預算」。
布萊恩兒童商學院創辦人、《財商教養學,帶孩子玩出FQ力》作者張森凱表示:「兒童理財教育理的其實不是財,而是一種對金錢的控制;學會控制欲望後,再學理財。」
張森凱認為,比起說「我沒錢」,更好的方式是跟孩子說「家裡目前沒有這個預算」。如果爸媽總是跟孩子說家裡沒錢,可能讓孩子產生自卑感,覺得自己不如人或羨慕同學。
大是文化副總編輯顏惠君的做法是,出門前先跟兒子約定好要買什麼東西,以及預算是多少,例如今天要買生日禮物,可以選擇1000元的物品。「從3歲起開始,孩子就知道買東西絕對不能超出預算。」
方法3:自己想要的東西,讓小孩用自己的錢購買。
官明儀建議,孩子7歲之後就可以每週固定發零用錢。給孩子零用錢,千萬不要給得太寬鬆,最好讓他在用錢時需要做一點取捨和犧牲,不是所有的東西都可以盡情的買。
官明儀笑著說,兒子從不會和她「盧」要買文具或玩具,只要他們說想要買什麼,她會說:「好啊,用你自己的零用錢買。」他們自己會衡量值不值得。
生活練習二:孩子吵著要買的東西,買給他之後 ,卻沒看他玩過幾次,似乎也沒多喜歡。為什麼孩子會如此喜新厭舊呢?
方法1:爸媽不要買太多。
官明儀認為,如果孩子喜新厭舊的情況很頻繁,只有一個原因,就是:父母買太多。她指出:「爸媽隨時滿足孩子的需求,孩子養成習慣後,自然不會珍惜。」在她家,只有生日、耶誕節會送孩子禮物,想要其他的東西必須自己存錢。也因此,他們買禮物前會非常謹慎,不太可能喜新厭舊。
方法2:陪孩子釐清是「想要」還是「需要」。
太子建設財務長林俊良說:「很多時候玩具買了,只有第一天最開心,之後就擺在那邊了。」於是,他教女兒先釐清購買動機,究竟是想要或需要,「你想買這個,是因為同學都有,還是真的很喜歡?為什麼喜歡?當你得到時會有什麼感覺?」用這些思考,引導孩子做價值的判斷。
有時林俊良會勸女兒:「如果沒有真的很喜歡,不如把額度留到下次生日。」林俊良也會以身作則,喜歡的東西不用急著買,先觀望一陣子,通常女兒最後就沒買了。
方法3:「購物123法則」不致衝動購買。
張森凱建議,購買東西之前不妨使用「聰明購物123法則」,「1」是多考慮一天,有時候離開那個現場或是多考慮一天,就會突然冷靜下來,發現並不是真正需要那件東西,只是當時想要而已。「2」是找出兩個好處,買了之後會對生活、家庭關係或學業上帶來任何好處嗎?「3」是貨比三家,比比看同一個商品,在三家店裡的價格是否相同?
生活練習三:孩子看同學穿名牌球鞋、用高級文具,回家後吵著說他也想要,爸媽應該買給他嗎?不買的話,可以如何和孩子溝通呢?
方法1:心中有一條「合理消費力」的界線。
張森凱表示,「需要」是生活中一定必要的,「想要」則是增加物質上的享受,沒有也沒關係。像10元的筆是需要、100元的筆就是想要;1000元的鞋子是需要,3000元的鞋子就是想要。他說:「在想要和需要之間,有一條『合理消費力』的界線。可以透過這條線,檢視親子的消費項目是在哪個區間。」
「給孩子零用錢,是給他使用錢的權力,」張森凱說,想要和需要之間的差價,就讓孩子自己出。「如果他很想要,並且願意以此為儲蓄的目標,達成目標之後,他會很開心。」
方法2:教孩子辨別,什麼東西值得買好一點的。
銘傳大學企管系助理教授江季芸的金錢觀是:「該花的會花,不該花的,一毛都不付。」因此,她教女兒判斷什麼東西要買好的、什麼東西用便宜的就好,判斷的標準是:「它會不會影響你的表現,例如績效或成果。」
以文具來說,色鉛筆、筆芯會影響畫畫或寫字的效果,就買好一點的;便利貼、筆記本買便宜的就好;球鞋有保護腳的功能,去outlet買好一點的;上學的衣服容易弄髒,不需要買太貴的。
江季芸希望女兒學會適時判斷,不會太小氣、只買便宜貨,也不致於很奢侈、什麼都要買貴的。
方法3:價格與價值之間的差距,讓孩子自己付差額。
官明儀認為,面對花錢的抉擇時,問問孩子:「這個有必要花嗎?它帶給你多少價值?」和孩子討論「價值」和「價格」的問題。孩子想買很貴的筆時,問他:「這東西帶給你多少價值?你需要這枝筆做什麼?是用來寫字,或是讓同學覺得你的筆很棒?」
球鞋、文具等基本用品,官明儀提供的是「標準基本配備」的預算。例如鉛筆盒就是買一般正常的,如果孩子想要有寶可夢或是角落生物的圖案,多出來的差價就必須由他自己付,這時孩子往往會說:「不用了,這個就很好了。」
生活練習四:孩子玩手遊,想花1、2千元「課金」,買特殊的造型或道具、裝備,爸媽應該同意他花這個錢嗎?
方法1:購買前,引導孩子思考、判斷。
張森凱念國中時曾瘋狂蒐集NBA球員卡,他說:「如果孩子無法抵抗誘惑,加上同儕影響、跟風的情況下,的確很容易產生一些父母不認同的消費。」
因此他建議,不要直接否定孩子,而是好好和他討論「為什麼想要課金?這個造型只能花錢買嗎?有沒有其他方法?如果想要這個造型,需要花多少時間成本?都已經花時間了,時間就是最大的成本,還要花錢嗎?」
把問題丟給孩子,協助他思考、判斷。「如果把錢花在手遊課金,是不是得放棄其他東西?」張森凱說,這是訓練孩子學習「機會成本」概念的最好機會。這樣提問的方式,可以協助他再次確認自己的購買決定。
方法2:購買後,討論利弊得失。
官明儀表示,給孩子零用錢有兩個最主要的目的:1.培養自主運用金錢能力;2.訓練延遲享受。
只要和孩子約定好禁止購買的範圍,例如暴力漫畫或玩具,之後就不要干涉,如此才能觀察孩子「自主」的花錢行為,接下來才知道如何引導孩子。
所謂的「不干涉」是指,大人不要給孩子意見,別嘮叨說「買這個很浪費錢」,但還是得要求孩子記帳,觀察他如何花錢。
官明儀指出,「如果孩子願意放棄其他所有消費、存到那麼多的錢,就為了課金買造型,可能這個造型對他來說很有價值,我就不會阻止他。」
不過,之後她會跟孩子討論,這樣的消費有什麼利弊,例如:「課完金以後有什麼感覺?這種開心的感覺持續多久?存那麼久的錢卻在一分鐘內花完,你玩這個遊戲開心多久?如果買其他的東西會不會價值比較高、用比較久?」
官明儀說:「如果孩子願意為了一個很大的目標而存錢,忍耐並且克制自己其他的欲望,其實也就達成『學會延遲享受』的目標了。」
生活練習五:家裡已經準備好早餐了,孩子卻嫌棄不想吃,想花錢出去吃。有時候營養午餐不合口味也不吃,去福利社買點心吃。該怎麼教孩子不浪費
方法1:不提供其他選項。
「很多時候,孩子的習慣其實是父母建立起來的,」官明儀認為,爸媽有時太想滿足孩子,當孩子不吃這個東西,就提供另外的選項,孩子只會養成習慣。
孩子嫌棄餐點時,官明儀會說:「如果你真的不想吃,可以選擇餓肚子,媽媽不會勉強你。」但她也會讓孩子有機會表達想吃什麼,下一餐媽媽可以準備,但這一餐已經煮好了,絕不可能倒掉、浪費食物。
方法2: 灌輸孩子「惜福」的觀念。
林俊良最希望孩子學會的金錢觀念是「珍惜」。女兒吃東西挑三撿四的時候,除了跟孩子說「賺錢很不容易」之外,他也會教孩子要懂得惜福,「比起很多偏鄉小孩,你們真的很幸福。」
每年兩個女兒生日時,林俊良都會用她們的名義捐錢,他說:「我們有一點點能力,不要吝嗇付出。」林俊良會跟孩子解釋:「很有錢和願意捐,是兩回事,」例如陳樹菊雖然不是有錢人,卻捐獻很多,幫助了許多人。
更多理財教育的小祕訣,歡迎參考【未來Family】。謝謝你的收聽,我們下周見。
採訪撰文:羅梅英
片頭音樂來源:六條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