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avatar
周震宇 | HBR管理錦囊
聲音課程 16小時16分32秒 共 10 集

各位聽眾好,我是這個單元的轉述師周震宇。今天跟大家談的主題是「如何因應『隨時待命』的工作型態」,內容摘自《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

科技已徹底改變了人們工作及生活的方式。各種服務與資訊,全天候24小時都能取得,我們能輕輕鬆鬆地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與世界上任何一個人取得聯繫,或是購買任何你想買的東西,獲取你想知道的資訊。

然而,這一切便利都要付出代價。既然我們的智慧型手機永遠開機,而且隨身攜帶,想要「關機」就變得更加困難。我們可能已經在無意間陷入一種「隨時待命」的習慣,而這對健康與幸福通常有負面影響。

我們該怎麼做,才能既享有現代科技的便利,同時儘量減少「隨時待命」的缺點呢?

在探討這個問題之前,先來分享一項研究,調查主題是「人們如何處理隨時待命的壓力」。研究結果顯示,大多數人會採取四大策略,但是,不同的性格的人對每種策略都有不同的反應,所以我們要從性格類型的角度來探討,並提供你解決方法。

在研究報告中,可以從四個層面來看性格類型,分別是:
外向型與內向型。
知覺型與直覺型。
思考型與情感型。
判斷型
感知型。
       
從性格類型的角度來檢視這四大策略,可協助你評估,該如何運用這些策略,最能有效減少「隨時待命」的負面影響。

策略一:創造出「關機」的時間與空間

如果你屬於外向型,你可以從事其他有興趣的活動,無論是實際行動(例如運動),或是透過虛擬方式(例如線上遊戲)都可以。如果是在家工作,請務必安排休息時間,抽空出去散步或跑步;或者抽離工作,做一些跟工作無關,但必須做的事情,像是到銀行或郵局辦事。

如果你是內向型的人,你可以做一些能讓自己有時間反思,或能讓自己沉浸其中的事,例如靜坐冥想,或一個人靜靜地喝杯咖啡。

策略二:小心資訊過載

如果你是知覺型的人,可以先暫停一下、退後一步,先抽離當下的情境,客觀的判斷你正在焦頭爛額的事情中,有哪些是真正重要的?為了避免陷入瑣碎細節與盲點,你也可以詢問其他人的看法。

如果你是直覺型的人,就別再檢視與猜測所有的可能性了。讓自己專注在當下,一次只做一件事,而且要專心的做。

策略三:設立界限

如果你是思考型的人,可以想想自己對他人的影響。舉例來說,在寄出電子郵件之前,先全部再讀一次。思考型的人寫信時,溝通的內容可能會很直接且任務導向,也許會讓別人覺得你粗魯而不近人情。在沒有面對面溝通的時候,就可能造成誤會。

如果你是情感型的人,你應該要在協助他人與照顧自己之間,找到平衡點。想清楚你需要哪些支持,花一些心思取得這些支持;別為了達到他人的要求而累垮自己。

策略四:找出適合自己的工作,並維持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如果你是判斷型的人,要針對「何時該使用或不該使用」科技產品,為自己設立界限,但在某些情況下,仍然可以保持彈性。不工作時關閉各種聯絡方式,就能讓你減輕壓力,所以要清楚的讓大家知道,何時可以跟你聯絡,何時不方便。

你若是感知型的人,或許會相當享受在家工作的某些特質,像是工作時間有彈性,然而,不要認為大家都跟你一樣,隨時都在工作。記得不要在「非工作時間」寄出工作郵件,或者要求開會討論。在工作之外,你也應該安排其他活動,以免你的生活只有工作,一成不變。

以上摘自《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主題為「如何因應『隨時待命』的工作型態」。包括:策略一,創造出「關機」的時間與空間;策略二,小心資訊過載;策略三,設立界限;策略四,找出適合自己的工作,並維持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閱讀《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謝謝您的收聽,我們下周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