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聽眾好,我是這個單元的轉述師周震宇。今天跟大家談的主題是「打破創業失敗魔咒」,內容摘2021年6月號《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的封面故事。
跟據調查,創業失敗對創業者來說,彷彿是一種魔咒,新創公司的失敗率高達75%。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這個問題,同樣困擾著一位哈佛商學院的教授:湯姆.艾森曼。艾森曼教授開設「創業經理人」的課程,他有24年的教學和產業經驗,本身也是一名天使投資人。他決定要找出原因,破除這個大多數創業者的魔咒。
艾森曼教授親身採訪數百位公司創辦人與投資人,並閱讀幾十篇有關創業失敗的報導,終於得出關鍵結論。他希望告訴創業者,有兩個因素,是他認為最常見,也最可以避免的失敗原因。
失敗模式1:好構想遇到壞伙伴
我們經常會以「馬」和「騎師」來形容創業這件事,「馬」指的是創新公司瞄準的商機,「騎師」就是創辦人。能不能跑贏比賽,似乎不是馬就是騎師的問題。但艾森曼教授指出,創業過程中包含許多利害關係人,包括員工、策略性伙伴、投資人等等,這些夥伴都會影響創業的成功機率。
我們來看一個例子。
艾森曼教授有兩位學生,打算合夥成立一間服飾公司,專門為年輕的專業女性,提供平價、時尚又合身的上班服飾。兩位學生恪守精實創業法,創業初期就獲得大量訂單;然而不到一年,就出現生產與存貨問題,公司被迫關門。這到底怎麼回事?
教授分析,成衣生產涉及許多專門工作,但兩位學生都沒有相關知識與經驗,雖然他們另外聘雇了經驗老道的服裝公司主管,但這種經驗豐富的資深員工,卻缺乏新創事業需要的彈性,也無法一人兼顧太多工作,因此無法有效發揮應有的才能。
艾森曼教授建議,他們當初應直接找一位有成衣經驗的共同創辦人,多找幾位指導顧問,甚至可以找一間成衣工廠成為合夥人。如此就能解決團隊經驗不足的問題,也能確保產品的生產線。
失敗模式2:起步犯規
有許多創辦人,一心聚焦在自己的創新技術上,卻忽略了消費者與市場到底有沒有這項需求。這些創業者就像鳴槍前就起跑的田徑選手,太急於推出產品卻弄巧成拙,這種錯誤稱之為「起步犯規」。
我們同樣來看一個例子。
一個聚焦在線上交友約會的科技公司,想推出一款新的配對系統。為了得到投資人信賴,這個科技公司團隊想方設法推出不同模式的產品,然而資金不斷燃燒,新用戶卻一直沒有增加。最後不得不在資金耗盡前,黯然結束營運。這次問題出在哪裡?
很顯然,這間公司過於投入技術研發,卻沒有花心思在顧客身上,沒有充分了解目標客戶的線上交友需求。如果團隊成員一開始和顧客談過,那他們推出的第一款產品,就能更符合市場需求,後續的產品優化才會是正確的方向。
失敗永遠是多數創業者無法避免的現實。用有限資源去做新的事情,本質上就有風險,但如果認清很多失敗是可避免的,依循著前輩們的軌跡,我們就可以降低失敗的風險。
以上摘自《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6月號封面故事〈降低新創企業失敗率〉,主題為「打破創業失敗魔咒」。為什麼會有高達75%的創業會走向失敗?哈佛商學院的艾森曼教授指出兩大關鍵因素:第一,好構想遇到壞伙伴;第二,起步犯規忽略消費者需求。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閱讀《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想學習更多管理學經典思維,請參考線上課程《跟著大師學管理》。
謝謝您的收聽,我們下周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