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聽眾好,我是這個單元的轉述師周震宇。今天跟大家談的主題是「我為什麼要工作?3個步驟重建工作的意義」,內容摘自《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
繁忙的一天又開始了,當你跨出家門,是否無數次自問:「我為什麼要工作?」
一直以來,「工作」被質疑、嘲諷成資本的奴役,大部分的人對於工作都抱持著消極忍耐的態度,難怪會有八成的工作者無法從工作中獲得快樂,覺得工作很吸引人而全心投入的高階主管,更是不到四分之一。 這種「不認真投入工作」的職場毛病,估計造成了7兆美元的生產力損失。
相較於工作投入程度最低的事業單位,工作投入程度最高的事業單位其生產力高出17%、獲利高出21%。想像一下,如果對工作全力以赴的人占八成,而不是只有現在的兩成,那會是什麼樣的情況?
既然知道應該要認真投入工作,那麼,我們該怎麼改變看待工作的態度呢?
首先,你要先改變工作觀。請用以下這種方式來看待工作:工作是我們生活的必要元素,是我們追尋個人意義的關鍵,也是人生找到滿足感的方式。
一則有名的寓言說了這樣的故事:中世紀時期有兩名石匠,他們做著完全一樣的工作。有人問他們在做什麼,其中一名回答:「你沒看到嗎?我在切割石頭。」但另一名石匠卻有完全不同的回答,他說:「我在建造一座教堂。」
這個故事傳達了一個觀點:無論擔任什麼角色,我們都必須選擇目的,並思考我們的工作與那個目的之間的關聯。
想要尋找並重建工作的意義,以下有三個關鍵步驟:
第一,尋找你的個人目的
首先你必須先反思,清楚自己的個人目的,透過這個步驟,你才會相信工作可以充滿意義。而所謂的個人目的,簡單來說,就是:你的人生動力是什麼?
找到這個答案,才能進行下一步。
第二,鼓勵同事尋找自己的目的
一旦有了目的,一切都會大不相同。如果你身為領導人,應該鼓勵公司裡的每個人進行同樣的省思;如果你只是小員工,一樣可以在能力範圍內,影響坐在你身邊的同事。
美國零售龍頭Best Buy前執行長修伯特.喬利回憶,有一次,一位媽媽帶著垂頭喪氣的兒子來到店裡,小男孩手裡拿著壞掉的恐龍玩具,而這個玩具是不久前才在店裡買的。Best Buy 的店員立刻把恐龍送進櫃台後方,並告訴小孩,他們在給恐龍「動手術」。
幾分鐘後,他們把「治療好的」恐龍送回小朋友手中。當然,真實的情況是換了一個新的玩具給他。
如果這些店員對於自己的工作沒有目的感,他們頂多就是直接到貨架上拿一個新品,當場換給小男孩;但這些店員沒有這樣做,因為他們考慮到孩子的心情;而店員的貼心,換到了孩子天真的笑容。
第三,連結個人目的與公司目的
不管你身居公司的哪一個階層,除了個人省思,還要把個人動力連結到公司的集體目的,這樣才會更有使命感。
修伯特.喬利說到,他們店裡有一名銷售人員,她的夢想是搬出父母家,在外租一間小公寓,擁有屬於自己的個人空間;但現在這位員工領的是時薪,光靠這點薪水,無法達成她的夢想。
店經理知道這件事之後便承諾她,只要努力工作就有升職機會。若是升職,她的薪水就足以支付一間小公寓的租金了。
一旦有了這個連結,這名銷售員就更努力認真工作。她後來確實得到升遷,並租了一間自己的小公寓。
把這種人性化的目的感應用於工作,就能改變我們對工作的態度,也會連帶改變了我們對工作的投入程度。
但說實話,這麼做會讓工作變得輕鬆愉快嗎?當然不會。
每份工作都有挑戰。在工作上,個人目的感本身不是唯一的激勵力量,但如果我們能把每天的工作,與「我們為何要做這些工作」的問題更緊密連結,就有助於我們找到意義、動力和方向。
無論你是蓋教堂石匠,還是公司執行長,這都是一個好的起點。
以上摘自《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內文「別再用「忍耐」度過每個工作日!3 步驟重建工作的意義」。根據調查,有八成的工作者無法從工作中獲得快樂,大多數的人都是「忍耐著」工作,但藉由尋找個人目的,並將目的與工作目標聯繫在一起,我們的工作就會更有動力,也更有意義 。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閱讀《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想做好自我管理,提升職場技能,請參考線上課程《自我管理六堂課》。
謝謝您的收聽,我們下周見。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閱讀《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