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理財

為什麼投資績效大多不如預期?2個打破迷思的重要理財觀點

image
1號課堂
2023-06-13

以下內容摘自天下文化一生金錢無虞平衡理財法部份內容

許多人檢視自己的工作,常會覺得靠所得致富困難,想於短期致富更難,因此轉於想靠投資理財迅速累積財富,但是多少人真的因為理財而致富呢?以下是你在投資理財之前,必須先知道的重要理財觀念。

目錄

 

觀念1:報酬率比獲利金額重要

如果你曾經買過股票,賺錢的股票可能已獲利了結,手上還留著一些套牢的股票,整體觀之,你知道自己有沒有賺到錢嗎?而且,許多投資人可能不知道,如果把投資結果換算成報酬率,就是獲利(包含價差與配息)除以本金,結果經常會比大盤(整體股市的報酬率)差。

報酬率(而非獲利金額)才是能代表投資績效的數字。如果你的買入成本是100元,現在的股價是108元,曾經拿到2元配息,報酬率是10%(〔108-100+2〕/100),是不錯的投資績效。如果有人說投資賺了100萬元,對很多人而言,這是個很好的獲利,但是如果你知道他的成本是1億元,就知道報酬率只有1%,是個不好的投資績效。

如果另外一個投資人,投入1千萬元就賺了1百萬元,報酬率是10%,績效相對就好得多了。所以我們關心的應當是報酬率,而非金額。

請記得,報酬率將決定你的財富累積速度。一般人投資指數型的基金,可以輕鬆地拿到整體市場(即俗稱的大盤,在台灣大家通常以證交所發行量加權指數代表整體市場)的報酬率,但是要超過大盤就很困難了。

 

觀念 2:一般人的投資報酬率很難比大盤好

事實上,許多人因為投資而賠錢,更不用說賺錢了!其中不乏受過投資學專業訓練的人。有一次我在101大樓附近遇到一位以前教過的研究生匆匆忙忙從銀行出來,她告訴我是來補繳期貨交易保證金的,而且已經賠了不少錢。

1980、90年代,台灣股市每日交易量動輒兩、三千億台幣,80-90%是散戶貢獻的。1990年股市崩盤後,散戶交易量漸漸減至六成,很多散戶不是放棄投資,就是交給法人(或稱為機構投資人,例如基金公司)管理。到了2020-2021年股市頻創新高,每日交易量動輒5、6千億,由於比較容易在股市賺錢,散戶交易量成長到七成五。

股市多頭時散戶是英雄,空頭時多數是賠錢的,學術研究顯示,散戶交易愈頻繁績效愈差,而台灣散戶平均的報酬率是-3.8%,主要肇因於積極下單的行為,即使把錢交給基金投資,也經常申購在股市高點,贖回在低點,甚至把基金當成股票一樣操作。

 

為何投資人會在股市中栽跟斗呢?

為何投資人會在股市中栽跟斗呢?我經過多年的研究觀察,發現主要的原因是很多人擔心這一生是否會有足夠的錢可以用,因此想藉投資多累積財富,相信錢愈多,自己的安全感愈大。

不論是否投資賠錢、賺的錢不多,或者曾經有不錯的獲利,心裡都不踏實,不知道將來是否能夠投資獲利,但還是覺得必須投資;然而卻又不知道正確的投資方法,只能人云亦云,或者因循苟且,繼續採用老方法。

 

選擇保守投資可能損失潛在報酬

如果因賠錢被嚇到了,而不敢再投資,把錢都放在存款中,這是很可惜的,所累積的錢比從股市可以獲得的長期回報少很多,大概每年少8%

現在定存的利率略高於1%,大概要72年,存款才會成長一倍,股市的報酬率如果是10%,只要不到8年,投資就會翻倍,換句話說,現在放10萬元於定存中,72年以後才會變20萬元,放在股市裡投資,8年後就會增長到20萬元,而72年以後會變成5,120萬元。因此,太保守的投資人可能會犧牲很多報酬。

 

專業投資學的誤解與現實

我長年教授投資學,知道這是一門很有用,而且符合邏輯的學問。不過,許多研習過專業投資學相關知識、也都很聰明的人,績效仍經常不如人意。

主要是他們錯以為自己能像以投資為業的專業投資人一樣賺錢,就好像病人讀了《本草綱目》就以為自己是醫生,可以為自己看病一樣,或者是曾經受過完整醫學教育,後來選擇不做臨床醫師,卻仍舊以為自己可以為病人看病。也就是,不在某個專業崗位上,卻自以為可以做同樣專業的事,不僅事倍功半,更可能害人害己。

 

專業投資人與一般人的差異

和投資專家對作,幾乎是穩輸的。你可能知道,資訊是投資獲利的關鍵,市場中投資人朗朗上口的一句俗語:「長線不如短線,短線不如內線。」長線不如短線不一定是對的,但是短線不如內線卻是絕對正確的。

誰要是有精準的內線消息,絕對無往不利,但是在許多情況下,內線交易是違法而且不道德的,更何況能接觸到真正內線資訊的散戶又有幾人?更糟糕的是,很多人誤以為自己掌握的是內線消息,反而因此損失不貲。

一般人要獲得真正能有把握賺錢的資訊,可說是緣木求魚,這是不能妄想以短線賺大錢的最主要原因。

真的要靠短線賺錢,除了資訊之外,還要有專業能力消化資訊,做正確的投資決策,專業投資人在資訊及專業能力方面,與一般人比較,具有絕對優勢。這些專業投資人通常是金融機構,或者是精於投資的企業,他們的特徵是具有很好的資訊來源及投資分析專業,和一般人的資訊管道大不相同。

 

一般人常見的資訊管道

  • 金融機構所提供的金融商品相關資訊。
    金融商品是雙面刃,報酬率較高的商品,通常風險及費用通常也較高。幾乎所有的商品皆有利有弊,例如手機及平板電腦皆設有記錄使用螢幕時間(screen time)的功能,避免使用者花太多時間

    許多學生就有這種現象,花很多時間在網路上,像是刷臉書、看抖音、瀏覽美食照片,本來手機應該是溝通與學習的工具,實際上反倒影響了學習。

    理財商品也同理,投資人可以因選擇適合自己的商品而獲利,但是金融商品琳瑯滿目,投資人如何篩選適合自己的商品?

    許多人依賴金融機構推薦商品,但是投資人如何判斷商品的適合度?這種決策需要很高的專業度,不是一般人擁有的。

  • 想幫助一般人理財的非營利機構例如學校及基金會等。
    這些機構也提供投資人理財資訊,例如如何記帳、規劃消費、管理信用卡、投資的基本觀念等,這些觀念有用,但不足以幫助一般人經由投資理財獲得合理的投資報酬。

  • 網路、各種媒體與金融機構提供的分析資訊。
    現在網路超方便,不僅有理財相關課程,也有各種投資相關資訊。理財課程通常教人如何增進投資技術,例如怎樣做技術分析或選股,在美國就有專門教人操作價格非常低的股票(Penny Stock)的課程。

    但是學了這些課程以後並無法現學現用,主要是因為散戶沒有時間專心投資,而且投資所需的專業知識與資訊遠超過這些課程所能教的,散戶真的跟著課程操作其實很危險。

    此外,雖然媒體與金融機構提供的資訊通常與公司的經營績效及經濟狀況有關,但投資人無從判斷這些資訊的來源,也無法預測未來的狀況會如何。

專業投資人的資訊管道

專業投資人就不一樣了,他們代表金融機構投資,也就是機構投資人或法人,資訊管道比散戶多元而且精確。專業投資人可以到公司訪問、經由昂貴的即時資訊管道(例如彭博資訊、湯森路透公司等)獲得全球經濟及企業資訊

他們也有全球人際網絡可獲得特殊觀點,而且金融機構願意花費大量資源投入資訊軟體、設計資訊分析模型,並聘請專業分析師研究資訊。

例如巴菲特年輕時曾在資產管理公司工作,花費大量時間研究並到各家公司拜訪後才做投資判斷。專業投資人還研究投資人心理,利用投資人因為認知偏誤及情緒反應常犯的投資錯誤占散戶便宜。

(本書)後面會說明投資人如何以實踐「八喜法則」,避免這些心理問題造成的投資錯誤

以下內容為額外補充資訊,非一生金錢無虞平衡理財法書中內容。


結語

投資並非一蹴而就的過程,需要耐心和持續的學習,學好基本觀點是投資理財的重要基礎。透過掌握基本概念和原則,我們能夠建立穩固的投資基礎,並做出明智的財務決策。學習投資理財不僅是為了追求財富增長,更是為了更好地管理個人財務、實現財務目標和保障未來的生活。

 

補充說明

1、什麼是報酬率?

報酬率是衡量投資回報的指標,它表示你的投資在一段時間內獲得的收益。報酬率可以用百分比表示,可以計算單筆投資的回報率,也可以計算整個投資組合的回報率。

2、如何計算報酬率?

計算報酬率的公式如下:

報酬率 = (最終價值 - 初始價值) / 初始價值 × 100%

其中,最終價值是指投資在一段時間結束後的價值,初始價值是指投資開始時的價值。通過計算這個百分比,你可以知道你的投資相對於初始投入資金的增長百分比。

以一個例子來說明,如果你在一年前投資了1萬元,並且在一年後你的投資價值增長到1.2萬元,那麼你的報酬率就是:

報酬率 = (1.2萬元 - 1萬元) / 1萬元 × 100% = 20%

3、什麼是大盤?

大盤是指市場上整體的投資表現,通常用指數來代表,如股市中的大盤指

 

推薦閱讀

金錢,就算不是一生中最重要的東西,也絕對是相當重要的。所謂「錢不是萬能,沒錢卻是萬萬不能」除了工作,投資理財是大家累積財富的重要手段,但有多少人真的可以靠著理財致富呢?

事實上,理財的背後,代表的是人們想要追求平衡充實的渴望,包含能實踐人生的理想、工作上有成就感、家庭生活幸福,以及身心靈的健康等。

想要這種富足與幸福快樂的人生,徒有想法不夠。透過「全人均衡系統」的核心 8 堂課,建立正確的一生理財規劃概念,全面升級陳舊的理財思維,大步跨入平衡充實的富足人生新境界

  • 第1堂課: 想要美好人生,就要及早規劃
  • 第2堂課: 投資理財的基本觀念和「八喜法則」
  • 第3堂課: 投資之前,先懂「分散風險」
  • 第4堂課: 散戶最常犯的「心理偏誤」
  • 第5堂課: 善用指數、基金和ETF,增加被動收入
  • 第6堂課:  透過長期投資,有效「創造複利」
  • 第7堂課: 注意投資交易的「隱藏成本
  • 第8堂課:「調整資產配置」,讓財務充實平衡

作者:周行一 國立政治大學財務管理系名譽教授、《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編輯委員會召集人。曾任國立政治大學校長、國立政治大學商學院院長、副院長、財務管理系所主任、商學院投資人研究中心主任、亞洲財務學會理事及副理事長、財務金融學刊總編輯、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 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系畢業,赴美留學獲得美國印第安那大學企業管理碩士及商學博士學位,在美國聖塔克拉拉(Santa Clara)大學任教三年後歸國服務,2018年榮獲韓國成均館大學名譽教育學博士學位。 著有《中美匯流大未來:地緣政治、宏觀經濟、企業經營趨勢》《Life理財學》《不理財也發財!?我的幸福理財書》《經濟學的新世界》《公司管控》《投資學的世界》等書,常於報章雜誌


image
1號課堂

超過28萬名求知上進的網友用過的有聲學習平台。讓您善用通勤、等候、做家事的零碎時間,系統化向各領域講師學習專業知識。「遠見天下文化Podcast版」同步提供優質內容歡迎訂閱收聽。